單根K線的型態
在了解什麼是 K 線之後(還沒看的喵友趕快去上一篇看唷!),是時候來認識各種不同的 K 線了。還記得我們在上一篇提到有陽線、陰線嗎?下面這兩張圖展示了四個主要的陽線、陰線的型態(形狀)。


有沒有注意到,其實四種型態的差異,只差在「實體」(紅色或綠色的一大塊)與「上引線」或「下引線」(實體上下的鬚鬚的部份)的比例差異呢?
上下引線的意義
還記得K線是怎麼畫出來的嗎?(如果忘記了,真的要去看上一篇唷!)如果還記得的話,不難想到這樣的結論
- 上引線 表示價格曾經漲到過這裡,但又跌回去了
- 下引線 表示價格曾經跌到過這裡,但又漲回去了
很自然而然對吧?那上面的資訊又告訴我們什麼呢?這邊就要說一下股票的價格是怎麼形成的了。
想像一群想買魚的貓貓,到魚市場都想買一樣的魚,然後魚市場的攤販都只賣一種魚
- 想買的貓貓會想盡量以低價買進
- 想賣的攤販會想盡量以高價賣出
因此會形成一個平衡的價格,這個價格會處於一個微妙的平衡狀態,也就是
- 想買的貓貓覺得用這個價格買,有一點太貴了
- 想賣的攤販覺得用這個價格賣,有一點太便宜了
這個價格通常就代表了那個魚的市價 。此時,如果市場上出現一隻大貓,覺得這個價格太便宜了,應該趕快來買,就會開始跟願意出最低價賣的攤販開始買魚,如果那個攤販賣完了,就再找出第二低價的攤販,第三低價,第四低價…。直到
- 大貓覺得滿足了(其它攤販開始降價,但大貓買到所有想要的魚了)
- 大貓開始覺得太貴了(其它攤販不想降價)
才會停下來,這時候魚的市價就因為大貓的購買,而往上漲到一個新的平衡點了,也就是新的市價。那如果此時價格又回到原本的位置,就會出現上下引線,也就表示:
- 上引線 表示漲到了這個價格,可能會有人想要賣出,或是想買的人都買完了,然後賣的人比買的人還要積極。
- 下引線 表示跌到了這個價格,可能會有人想要買進,或是想賣的人都賣完了,然後買的人比賣的人還要積極。
引線與實體的比例
一般而言,在看單根 K 線的時候,會著重在觀察引線相對於實體的長度,也就是比例。如果引線的比例越大的話就表示 價格的推動到了這附近會遇到阻礙 :
- 阻礙在上方(價格比較高的位置),稱做壓力
- 阻礙在下方(價格比較低的位置),稱做支撐
不過單憑一根 K 線的型態,只能說明那根 K 線代表的時間中(例如當天)所發生過的事。如果想要了解市場對不同價格的反應,應該要連續看好幾根 K 線(好幾天)會比較容易得到結論。特別是在做 K 線比例的比較時,會需要參考多根 K 線,才會知道這檔股票是不是平常價格變動就很大。因此什麼樣的比例才算大,什麼樣的比例才算是小,很難從單一根 K 線去看出來的唷!
因此,我們下次會來討論當一堆 K 線放在一起的時候,要怎麼樣去比較他們。
希望今天的說明能幫助喵友們更了解 K 線的型態!
我們下次的教學再見了喵!